当“互联网+”遇上医疗 医护到家或成最大赢家

发布时间:2016年10月28日发布媒体:医护到家

标签: 医疗 到家 医护 互联网 大赢家

  近日,《支点》杂志对目前移动医疗市场上不同运作模式的代表企业进行采访,对他们的服务模式、商业模式进行全面解读,这批企业中不乏移动医疗老牌春雨医生、挂号网,也有最近发展势头强劲的移动医疗新贵医护到家
 
 
  “300元挂号费被炒到4500元,女孩怒斥医院票贩子事件”尽管已过去了一段时间,但社会各界对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讨论却从未停止。
 
  许多人将症结归于,优质医疗资源有限与过分集中。在传统医疗体系被人们纷纷诟病之际,一直声称致力于解决“看病难”问题的互联网医疗,被寄予了厚望。
 
  公开信息显示,目前至少有2000家企业布局互联网医疗,且不断有新企业涉足进来。
 
  它为人们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医疗服务?它能打通医疗服务到人的“最后一米”吗?
 
  模式一:从挂号切入
 
  网友老斯基的膝盖处发现了肿块,他想去一家三甲医院就诊。
 
  按照以前的就医方式,他必须先去医院排队挂号,才能得到医生诊治。如果运气不好,就算排了一天队,最后可能还是没法诊治,第二天还得继续做重复的事。
 
  不过,这一次他并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就医,而是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挂号后直接去医院就诊,整个看病过程不到半天就完成了。有了这次经历,老斯基每次就医之前,都是先在网上挂号。
 
  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就医便利多了,这在以前不敢想象。”
 
  老斯基的经历,正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发生。造成这种转变发生的,是以网上挂号为切入点的互联网医疗。
 
  成立于2005年的就医160便是其中之一。它最初并没涉足挂号业务,而是一个与医疗相关的博客、社区和健康咨询网站。做了几年之后,创始人兼CEO罗宁政发现,这些业务没有深入到医疗体系,根本不能称为真正的互联网医疗。就在他苦思如何做互联网医疗时,2009年国家卫计委允许公立医院与第三方中介合作,在网上开展免费挂号预约服务。
 
  罗宁政由此看到了希望。2010年,他果断将就医160转型为在线预约挂号服务平台。
 
  随后,罗宁政开始忙着整合医院资源。好在他此前做资讯类网站已积累一部分资源,工作进展得还算顺利,平台从接入第一家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到拿下50家医院,只用了一年时间。因为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效率,用户数也慢慢增长起来。
 
  在做挂号业务时,罗宁政发现,患者在网上挂完号后还是要到医院排队支付,于是就医160又做起了在线支付业务。但问题又来了,患者往往需要在医院做些检查,而有些检查结果往往需要等待2-4小时,于是就医160又做了在线推送检查报告等就医全流程服务。
 
  “我们做的事情,就是将就医流程优化,更好地提升就医体验。”罗宁政对《支点》记者说,如此下来就医160的黏性和价值就得到了提升。
 
  数据也验证了罗宁政的观点。2014年,就医160的患者用户数增到了1200万;2015年底这一数字则上升至7000万。不仅如此,就医160累计服务人次超过了2亿。用户的增长也带动了医疗资源的接入,如今就医160接入的医院多达2000多家,其中三甲医院超过600家,可服务医生数达45万。
 
  不过,罗宁政也很清楚,就医160只是提升了就医体验,并没有触动用户“看病难”的根基。否则,“票贩子”事件也不会频频发生。
 
  有数据显示,中国的医患比例为1:527。类似就医160这样的互联网医疗模式,依然没有解决医疗资源欠缺的问题。
 
  模式二:触角伸向在线轻问诊
 
  前段时间,雨文(化名)不到两岁的小孩又生病了,这次是拉肚子。
 
  想起上次带小孩在医院就诊的经历,她至今都心有余悸。早上9点拿到普通号时显示是800多号,为了让小孩尽快看好病,她又挂了专家号,等医生给小孩看完病已是下午4点多钟,累得够呛。
 
  考虑到拉肚子只是小病,她不想再去医院折腾一回。于是,她下载了一款比较火爆的互联网医疗APP,在其上发布了小孩的相关病情,6分钟之内,一位医生对她提出的问题免费进行了解答。
 
  这之后,每当自己或者家人遇到一些健康方面的小毛病时,雨文都会在这个APP平台上求助,等待医生在线解答。她用的这款APP名叫春雨医生,是互联网医疗在线轻问诊的代表之一。这类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出现,开始分流一部分患者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。
 
  成立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,主要通过吸引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,在线上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,并对患者进行诊疗。最初的发展模式类似“滴滴出行”的抢单模式,患者在平台上提出相关医疗问题,系统会根据患者描述的病情,智能分发给相关领域的医生。患者提问均为免费,抢单医生回答问题后,春雨医生会对其进行补贴。
 
  “大多数病,患者不需要到线下就诊,医生在线上就可进行判断和诊疗,这是我们做春雨医生的初衷。”春雨医生首席市场官刘成平对《支点》记者说,只要能够集聚足够多的医生,就能满足患者的日常诊疗需求,我们称之为在线轻问诊。
 
  因为对患者免费,对医生又有一定的补贴,春雨医生的用户注册数很快过了百万,医生也慢慢多了起来。
 
  不过,此时入驻春雨医生的医生大多属于新锐医生,很多患者并不是十分信任这些年轻医生,他们希望也能自己选择有经验的权威医生作答。为吸引优质医生入驻到平台上来,春雨医生上线了空中医院,即医生利用闲暇时间在线开一个私人诊所,自己设定文字、图文、电话诊疗服务收费价格。若患者有需要,还能为其提供私人医生服务。
 
  就这样,通过优质医生资源吸引患者,用收入和患者吸引医生,如今春雨医生已有近1亿用户,40多万名医生资源。
 
  “春雨医生每天的在线问诊量有30多万,北京协和医院一天的门诊量也才1万多人。”刘成平表示,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决了“看病难”和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。
 
  模式三:线上不再只是轻问诊
 
  杭州市滨江区的黄女士,两年前在做胃镜时突然感到胸口剧烈疼痛,经过紧急的心肺复苏以及急诊介入手术后,黄女士转危为安。术后的她,一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定期复诊,按时服药后病情逐步恢复稳定。但每次复诊赶赴远在上城区的市区医院时,在拥堵的路上要耗费大量时间,这让黄女士感到吃力。
 
  改变,发生在去年12月10日。当天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、心血管专家王建安,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,为黄女士做了在线视频复诊。根据黄女士在线上提供的检查化验资料,王建安建议其继续服药,并开出了“全国首张互联网在线电子处方”。处方开出2天后,第三方药企将药送到了黄女士手上。
 
  这不仅让黄女士大为震撼,也在整个医疗体系“炸开了锅”。
 
  这件事发生之前,线上更多地停留在在线轻问诊方面,医生只做健康咨询指导,不涉及具体开设处方药物等。这之后,互联网医疗则直接将“轻”去掉,跨越到了在线诊疗、电子处方、延伸医嘱等医疗过程更深层面。
 
  成立于去年12月7日的乌镇互联网医院——是在桐乡市、乌镇两级政府的主导与支持下,由微医集团控股,与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股份制公司,双方共同运营该“互联网医院”。
 
  微医集团拥有1.1亿用户,20多万名重点医院专家和1900多家合作医院。如果回到6年前,微医集团做的是和就医160一样的事情,都是以挂号为切入点涉足互联网医疗。在发展过程中,它遇到了和就医160一样的问题——只做网上挂号服务并不能触动“看病难”的根基。
 
  “在我们看来,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,在于如何有效配置医疗资源。”微医集团相关负责人对《支点》记者表示,除了开展在线诊疗,他们也在开展医医之间的远程会诊,实现大医院和基层医院资源的有效均衡利用,并不断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。
 
  微医集团所说的这种模式,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建生教授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落地:他们组建了一支由3000多名专家和基层医生组成的医生协作组织,若遇到疑难杂症,基层医生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,利用电子病历共享、远程高清音视频通信、电子处方的认证存储与流转、药品的远程配送等技术与业务手段,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生、专家和患者,在线实现病情诊断与提供治疗方案等。
 
  互联网医疗已步步深入医疗体系。然而,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,线上诊疗的医疗服务依然有限,很多诊疗和治疗都需要面对面进行,譬如打针输液、检查、各项手术和住院等。
 
  涉足互联网医疗的企业,当然不会甘心放弃线下医疗市场。
 
  模式四:上门抢生意
 
  今年春节期间,李垚的小孩生病需要输液。她觉得这个节点带小孩去医院看病,肯定会很不方便。
 
  怎么办呢?她想到了很久以前下载的一款医护上门服务软件。当初只是觉得有趣下载了下这款软件,没想到关键时候还真派上用场了。
 
  在描述完小孩病情,并将上门输液需求发布在平台上后,马上就有一名护士接了单。再次电话沟通并确认相关信息后,这名护士在约定时间内到达了李垚家,给她的小孩输液。没过两天,小孩的病好了,这才让李垚舒心地过了一个春节。
 
  帮助李垚的这款软件是医护到家。和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一样,它的出现也是为了让患者不用再集中到传统医疗体系去看病,将这种需求引流到家里。而且,在大家都将目光聚集在争夺医生资源的时候,它则将焦点放在了抢占护士资源上。
 
  “我们就是想做差异化产品,发现医护上门服务还算是市场空白。”医护到家运营总监魏贵磊对《支点》记者说,跟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不一样,这些服务主要由护士完成,护士的闲暇时间比医生要多很多。他认为这个市场大有可为。
 
  在决定以这个点切入互联网医疗市场后,魏贵磊和团队调查发现,他们的设想并非空想,医护市场上,原本就有一些护士,以个人名义为患者提供医护上门服务,而且需求量还不小,客户群体多为老年人、残疾人、小孩,以及那些经常需要打针输液的癌症肿瘤患者和打黄体酮的孕妇等。
 
  在这样的背景下,将一些不去医院就能完成的线下医护服务进行整合,利用护士的闲暇时间,让其为患者提供上门打针、导尿、换药,以及推拿、刮痧、拔罐等的医护到家“应运而生”。与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运作模式类似,它主要通过“系统分发自动抢单”和“点将”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服务。
 
  不过,与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相比,以线下为主提供医护上门服务的医护到家还是个“新生儿”,去年12月才上线,至今运转仅有几个月。据魏贵磊透露,目前医护到家用户下载量已有100多万,护士资源接近3000人,医生为600多人。
 
  野心:要的是O2O市场
 
  相比通过提供医护上门服务抢占线下市场,各类互联网医疗企业更热衷于通过布局线下门诊等实体医疗机构,分享更多的市场蛋糕。毫无疑问,从线上到线下,互联网医疗正在试图发起一场蚕食传统医疗市场的战争。
 
  这之中,迈出第一步的是春雨医生,它去年在北京正式运营了3家春雨诊所,今年3月4日,它在武汉的一家春雨诊所正式开业。另一家位于光谷的春雨诊所则处于试运营期。春雨医生首席医疗官范晶对《支点》记者表示,目前有300多家线下医疗机构与春雨医生达成协议,愿意共建春雨诊所。预计今年6月底,在武汉、北京分别常态化运营15和10家春雨诊所。
 
  刘成平介绍,在运行方式上,春雨诊所采取自建加合作的方式:自建诊所主要用作旗舰店,将服务流程标准化,以给其他诊所作参考,所占比例较小;大部分诊所主要与二级、三级和社区医院合作,春雨医生提供病源和医生资源,合作方提供线下场所、检查设备等硬件设施。
 
  春雨医生之后,更多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涉足线下门诊。
 
  1月18日,丁香园自建的首家诊所正式开业,今年预计将通过自建方式再新开张3-5家诊所。几乎同期,杏仁医生今年也重点发展线下,并准备开设10多家线下医生工作室。微医集团宣布今年将耗资1.5亿美元,在全国建设5个区域手术中心。
 
  “跑马圈地”的背后,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打算和野心。
 
  “看病不是一次性的事情,杏仁医生希望打造一个闭环。”杏仁医生创始人兼CEO马丁对《支点》记者说,医生工作室能为患者提供多一种的就医选择和服务模式。
 
  在刘成平看来,线下门诊也能增加用户黏性,提高患者对平台的忠诚度。
 
  具体来说,在春雨医生每天30多万的线上轻问诊数据里,有近30%的患者需要线下进一步解决问题,有了线下门诊就能完善用户体验。
 
  这就引发一个问题:互联网医疗企业布局的这些线下门诊实体,会不会遭遇传统医疗体系中一般医院和门诊遭遇的困境——大家更多的还是相信大医院。
 
  刘成平对此的回应是,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。
 
  支撑他这个回复的背景是,为了打消患者对诊所医生存在的顾虑,在国家卫计委鼓励医生“多点执业”的背景下,春雨诊所的医生均为三甲医院副主任、主任级别医生,利用他们的闲暇时间坐诊。
 
  但是,线下坐诊毕竟和线上问诊不一样,在线上医生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工作,线下出诊则需要相对完整和充裕的时间段,医生们是否愿意?
 
  刘成平表示,就像线上问诊能给他们带来阳光收入一样,线下坐诊同样能吸引一些有意愿的医生。
 
  做医护上门服务的点点医创始人邢大欣,则对《支点》记者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。她认为,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,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,“多点执业”的医生远远不够,并非所有的医生都能接受互联网医疗,如何调动医生和护士的积极性还需要做更多努力。毕竟,只有足够多的好医生和护士才能吸引患者。
 
  这只是互联网医疗遇到的一个问题。
 
  瓶颈:如何盈利成心头之痛
 
  眼下,摆在各家互联网医疗企业面前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,他们究竟要怎样才能盈利?
 
  就医160已连续亏损3年,仅去年上半年就亏了近1800万元。刘成平也表示,春雨医生前几年基本没有多大营收,主要是在做获取用户和医生等资源的基础工作。
 
  此外,微医集团和医护到家的负责人均对《支点》记者表示,目前还处于持续投入阶段,整体上并未盈利。
 
  “就像很多互联网企业一样,互联网医疗企业确实是在烧钱。”刘成平说,但这是为了抢占市场,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大量的用户和数据,现在用户的消费习惯逐步被培养起来,可以肯定的是春雨诊所的营收今年会扩大很多。
 
  “发展这么多年,大家都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用户,不能再一味地烧钱了。”魏贵磊进一步解释,现在拼的就是谁能赚钱,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。
 
  事实上,从去年开始,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就已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摸索。
 
  目前,主要有基本产品售卖和流量变现的盈利方式。
 
  就医160这类模式的互联网医疗企业,其基本产品收费模式为:一般对患者挂号为免费,通过为医院提供到诊和支付收取服务费;也有部分企业采取向患者用户收取挂号服务费的方式,每次收取100元-600元不等。
 
  春雨医生这类模式的互联网医疗企业,则和医生合作分成。其基本产品除有免费在线轻问诊外,还有付费线上轻问诊,医生自主设定费用,若是电话咨询则按照4元/分钟收费,若是图文咨询则按照10元-200元/次收费,或者是99元-2980元包月包年收取会员费;线下诊所每次收费标准在200元左右,或与线上轻问诊打通按照1680元-2980元收取年费。
 
  微医集团这类模式的互联网医疗企业,营收模式和春雨医生类似,也是和医生合作分成。其基本产品收费模式中,不需要视频问诊的在线问诊,医生自主设定费用,图文咨询在0元-100元之间,电话咨询每15分钟收费为30元-200元之间;如果需要通过视频问诊,开设处方每次收费为200元。
 
  医护到家这类模式的互联网医疗企业,其基本产品收费模式则是以医护上门服务为标准,每次向患者用户收取100元-200元的上门服务费,从而与护士和医生分成。
 
  而在流量变现方式上,各类互联网医疗企业则大同小异,都是通过集聚大量患者用户,通过接入海外就医、保险、医药电商、智能健康硬件等合作伙伴的方式进行导流,从而获取服务费或者收入分成。
 
  然而,现实的运转情况似乎并不能让人满意。
 
  罗宁政透露,就医160去年的营收只有3000多万元。
 
  春雨医生尽管去年有1.3亿元营收,但其患者用户付费的意愿并不高。就拿在线轻问诊来说,此前动脉网发布的数据显示,其在线免费问诊的人数是付费咨询问诊人数的10倍。
 
  号称日均接诊量超过7000人的微医集团,也并未透露具体营收情况。魏贵磊则称,医护到家上门服务日均订单量仅有100单左右,月收入100多万元。在他看来,各类互联网医疗企业还要更多地创新商业模式。
 
  罗宁政则认为,现有各种盈利方式已取得一定效果,关键是要将这些商业化之路做深做透。
 
  “互联网医疗真正发展不过几年,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各个平台对用户的培养还处于早期阶段,在为患者解决‘看病难’的专业性上还有待加强。”他说,随着时间推移,互联网医疗只有将服务做得更好,才能获得更多用户认可,从而改变更多患者的就医和消费方式。
 
  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,要培养用户为互联网医疗买单的行为,还需和传统医疗“看病贵”拜拜。他们认为,尽管互联网医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问题,但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“将这些做好之后,盈利就会自然而然。”

最新动态

商务合作
邮箱:yihudaojia@yihu365.com
电话:13269255295   18519378367
公司信息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
服务热线 400-800-6996在线时间 每日8:00 ~ 20:00

Copyright© 2017 北京快天使医护到家护理站有限公司 医护到家 京ICP备19003221号-4 隐私政策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东进国际中心C座12层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:91110108MA00CNNP6D